浪涌保护器等级划分
根据防护需求,浪涌保护器分为三个等级,逐级削减浪涌电压和电流的冲击,保护设备的安全。
第一级浪涌保护器
-
功能:
- 能够承受并泄放直接雷击电流或通过电力线路传导的高能量浪涌电流。
- 主要用于防止直击雷或大能量浪涌对配电系统的损害。
-
特点:
- 通流容量大,不应低于60kA(8/20μs波形)。
- 采用三相电压开关型设计(如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
- 对雷电冲击耐受能力强,但对残余电压的限制相对较弱。
-
安装位置:
- 配电系统的总配电箱或主配电柜(LPZ0-LPZ1界面)。
- 典型残压: 限制在2000~2500V。
第二级浪涌保护器
-
功能:
- 对第一级浪涌保护器未完全泄放的残余浪涌电压进行进一步限制。
- 保护系统中间级别的配电设备,适合感应雷和较小浪涌场景。
-
特点:
- 通流容量适中,不应低于20kA(8/20μs波形)。
- 采用限压型设计(如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
- 对浪涌电压有更高的限制能力。
-
安装位置:
- 分配电箱或配电线路中(LPZ1-LPZ2界面)。
- 典型残压: 限制在1500~2000V。
第三级浪涌保护器
-
功能:
- 作为最终防护手段,将残余浪涌电压降低到设备能够承受的安全范围内(通常小于1000V)。
- 保护终端设备的安全。
-
特点:
- 通流容量较小,不应低于10kA(8/20μs波形)。
- 采用串联式限压型设计,通常是压敏电阻与滤波器的组合。
- 精度高,对浪涌电压限制能力强。
-
安装位置:
- 靠近终端配电设备(如插座、电气设备前端)。
- 典型残压: 限制在1000V以内。
适用配电系统
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与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相匹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
TN系统(TN-S, TN-C, TN-C-S):
- TN系统是常见的接地方式,要求浪涌保护器接入相线、中性线和保护地线之间。
- 在TN-S制式的起始点(N和PE分离)中,N与PE之间不需安装浪涌保护器。
-
TT系统:
- TT系统要求浪涌保护器在相线对地和中性线对地接入,同时注意漏电保护器的前后安装。
- 若一级浪涌保护器位于漏电保护器之前,应采用“3+1”接法(3个相线对N, N对PE)。
-
IT系统:
- IT系统无直接接地,浪涌保护器只需对相线与保护地之间作共模保护。
浪涌保护器通过多级设计(一级粗防护、二级中等防护、三级精细防护),逐步降低浪涌的强度,最终保护电气设备的安全。不同等级浪涌保护器需根据实际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雷电风险等级和设备要求选择合适的型号和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