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抑制器的分类详解

发布时间:

浪涌抑制器的分类详解

以下是浪涌抑制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适用场景的详细介绍:


1. 放电间隙(保护间隙)

  • 组成结构:两根金属棒,相隔一定间隙,一根与电源相线或零线连接,另一根与接地线连接。
  • 工作原理:当瞬时过电压发生时,间隙击穿导通,将过电压引入大地,保护设备。
  • 优点:结构简单,间隙距离可调。
  • 缺点:灭弧性能差,需改进型如角型间隙以提升灭弧效果。


2. 气体放电管

  • 组成结构:封装于玻璃管或陶瓷管内的一对冷阴板,管内充有惰性气体(如氩气)。
  • 工作原理:瞬时过电压引起气体击穿放电,导通雷电流。
  • 技术参数
    • 直流放电电压 UdcU_{dc}
    • 冲击放电电压 UpU_p (约为 23×Udc2 \sim 3 \times U_{dc}
    • 绝缘电阻 R>109ΩR > 10^9 \Omega
    • 极间电容 15pF1-5 \, \text{pF}
  • 适用范围:直流和交流条件下均可应用。
  • 优点:绝缘性能高,响应速度快。


3. 压敏电阻

  • 组成材料:以氧化锌(ZnO)为主要成分。
  • 工作原理:在一定电压下呈现极低阻抗,迅速吸收浪涌能量。
  • 特点
    • 非线性强,通流容量大,响应时间快(约 108s10^{-8} \, \text{s})。
    • 常态泄漏电流小,无续流。
  • 技术参数
    • 压敏电压 UNU_N
    • 最大通流容量 ImaxI_{\text{max}}
    • 响应时间
  • 缺点:对频繁的浪涌保护耐久性有限。


4. 抑制二极管

  • 工作原理:在反向击穿区工作,利用箝位限压特性保护电路。
  • 特点
    • 响应速度极快(1011s10^{-11} \, \text{s})。
    • 箝位电压低,适用于多级保护的末级元件。
  • 技术参数
    • 最大箝位电压
    • 脉冲功率
    • 反向变位电压
    • 最大泄漏电流
  • 优点:高精度浪涌保护元件。


5. 扼流线圈

  • 组成结构:铁氧体磁芯和对称绕制线圈。
  • 工作原理:对共模信号呈高阻抗,抑制雷电干扰;对差模信号呈低阻抗,保证正常信号传输。
  • 制作要求
    • 线圈匝间绝缘良好。
    • 磁芯需避免饱和。
    • 尽量绕制单层以减小寄生电容。
  • 优点:对共模干扰信号有效,结构简单可靠。


6. 1/4波长短路器

  • 工作原理:利用驻波理论设计,与天馈线并联,通过长度为工作信号频率 1/4 波长的短路棒进行保护。
  • 特点
    • 对工作信号频率阻抗高(相当于开路),对雷电波阻抗低(相当于短路)。
    • 可耐高达 30kA30 \, \text{kA} 的冲击电流。
  • 缺点
    • 工作频带较窄(2%-20%)。
    • 不支持直流偏置应用。


每种浪涌抑制器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技术限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类型。例如,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适用于快速浪涌吸收,气体放电管更适合高电压场合,扼流线圈则偏向于共模干扰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