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保护器放电电流多大才能保护设备

发布时间:

浪涌保护器(SPD)的放电电流选择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要考虑电流的大小,还要结合使用场所、防护等级、浪涌波形,以及浪涌保护器本身的性能和耐久性等因素。以下是针对您的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浪涌保护能力需要多大?

浪涌保护器的放电电流能力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和防护需求进行选择。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应用环境对浪涌电流的要求

  • 户外进线柜(一级保护)
    • 使用1级浪涌保护器,测试波形为10/350μs,模拟直接雷击电流。
    • 在爆炸危险环境下,雷电流总量可能达到200kA,但流入每条线路的电流通常不超过25kA。
    • 实际应用中,20kA~50kA(10/350μs)的SPD通常已能满足需求。
  • 基站环境(2级保护)
    • 基站通常位于建筑内部或通信设备旁,主要防护残余雷电流或感应雷电流。
    • 适用的SPD以8/20μs波形测试,标称放电电流(In)通常选择在10kA~20kA之间即可满足设计要求。

过高通流容量的实际意义

市场上声称的100kA、200kA、400kA(8/20μs)浪涌保护器:

  • 多为多个压敏电阻并联组成,声称的放电能力是理论峰值,并非实际长期可靠值。
  • 即使达到这样的通流容量,一次性动作后可能失效,无法保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
  • 对于基站环境或二级保护设备,实际需求远低于这样的规格,高规格并不必要且增加了成本和不确定性。


2. 防护能力不仅是电流大小

雷电流波形

  • 10/350μs:一级保护SPD采用的波形,模拟直接雷击,是一级防护的重要指标。
  • 8/20μs:二级和三级保护SPD采用的波形,模拟感应雷或操作过电压,是保护下游设备的重要参考。

测试波形的不同意味着浪涌保护器在面对不同类型浪涌时的性能有显著差异。例如:

  • 一级保护SPD强调大电流承受能力(10/350μs)。
  • 二级保护SPD更关注低残压和高精度保护性能(8/20μs)。

残压(Up)

  • 残压是SPD的重要性能指标,反映了浪涌保护器通过浪涌电流时对后端设备的保护效果。
  • 高通流容量(如100kA)的SPD,往往残压较高,对敏感设备的保护效果不如设计优化的20kA SPD。

产品的耐久性

  • 标称的最大放电电流值并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长期耐用性。
  • SPD需要能够多次承受雷击浪涌而不损坏,而非一次性大电流冲击后失效。
  • 考虑产品寿命时,标称放电电流(In)更为重要,因为它考核的是SPD在一定次数冲击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3. 关于市场高通流容量产品的潜在问题

  • 并联设计的局限性
    多个放电器件并联实现的高通流容量设计存在制造工艺差异,可能导致雷电流分流不均,某些器件优先动作而烧毁,从而影响整体性能。

  • 标准上的局限性
    最大放电电流是一次性测试指标,并不用于衡量SPD的长期性能。在实际标准中,更关注SPD的标称放电电流(In)和可承受的多次浪涌次数。

  • 适用场景的不匹配
    这些高规格产品通常只能作为2级保护使用,无法满足1级保护的标准(10/350μs),不适合用于进线柜或直接雷击防护。


4. 实际应用建议

  1. 合理选型

    • 一级保护(进线柜、防雷汇流排):选择10/350μs波形测试,通流容量20kA~50kA的SPD即可。
    • 二级保护(配电柜、设备末端):选择8/20μs波形测试,标称放电电流10kA~20kA的SPD即可。
    • 基站等应用:20kA的SPD完全能满足需求,过高规格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降低可靠性。
  2. 关注关键性能参数

    • 标称放电电流(In):长期耐久性能指标。
    • 残压(Up):设备保护水平指标。
    • 动作时间和耐老化性能:长期运行的重要保证。
  3. 分级保护

    • 实现从进线柜到末端的多级防护,前端以高通流容量为主,末端以低残压为主,保障设备安全。


对于基站等环境,并不需要使用100kA或更高通流容量的浪涌保护器。按照实际需求,选择20kA(8/20μs)的SPD已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并提供可靠保护。同时,防护能力不仅仅取决于浪涌电流的大小,还需要综合考虑波形、残压、耐久性等因素,以确保防雷系统的整体有效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