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直接关系到其防雷保护效果和系统安全性。以下是安装浪涌保护器的详细指导原则:
1. 防雷区划分与安装位置
2. 不同保护级别的要求
第一级保护(LPZ0-LPZ1之间)
-
安装位置:
总配电箱前或建筑物供电变压器的低压侧(变压器与配电柜距离小于20米时可以合并)。 -
功能:
泄放大能量的直击雷电流。 -
参数要求:
- 最大放电电流:80kA (10/350μs)。
- 动作时间:< 100ns。
第二级保护(LPZ1-LPZ2之间)
-
安装位置:
UPS输入端或配电柜前。 -
功能:
限制感应过电压的电压幅值。 -
参数要求:
- 最大放电电流:40kA (8/20μs)。
- 动作时间:< 25ns。
第三级保护(终端配电箱处)
-
安装位置:
配电箱的空气开关后。 -
功能:
进一步降低剩余过电压,保护敏感设备。 -
参数要求:
- 最大放电电流:10kA (8/20μs)。
- 动作时间:< 25ns。
3. 多级保护之间的线路距离
-
电压开关型与限压型之间:
距离不宜小于10米。 -
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
距离不宜小于5米。
4. 配置原则
- 任意两个防雷区的交界处优先配置浪涌保护器。
- 在线路较长或重要设备较多的区域,增加额外保护级别。
- 遵循分散多级配置原则,避免单点失效导致系统失去保护功能。
5. 注意事项
- 保证浪涌保护器的安装顺序和接地良好,防止保护失效。
- 安装时应根据行波原理计算,以确保浪涌能量依次向前级泄放。
- 定期维护和检测浪涌保护器,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按照上述要求合理布置浪涌保护器,可以有效提升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